一、閥門產業利潤率測定方法
(一)基本利潤計算公式
計算利潤的基本公式:利潤=收入-成本。在閥門行業:
收入主要來自閥門產品的銷售。閥門銷售收入=單價×銷售數量。銷售價格將根據閥門的類型(如閘閥、截止閥、球閥、蝶閥等)、材質(鑄鐵閥門、鑄鋼閥門、不銹鋼閥門等)、用途(控制閥、安全閥、調節閥等)以及市場供需和競爭狀況而不同。而銷售數量則受市場需求的影響,包括石油、化學、電力、建築等各下游產業的需求。
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例如原材料成本(例如製造閥門的鋼材、橡膠、塑膠、銅等)、人力成本(生產過程中員工的工資等)和設備折舊(用於生產閥門的機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的折舊)等。 、辦公室、培訓和發展等)以及研發投資等其他成本13。
(二)毛利率的計算
毛利率=(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收入×100%。對於閥門行業來說,營運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設備折舊以及前面提到的其他成本。透過毛利率可以初步了解企業扣除直接費用之後剩餘的利潤率。如果毛利率較高,表示企業在扣除直接費用後仍有較多的毛利可以彌補其他成本,實現獲利。例如,若某閥門企業的營業收入為1000萬元,營業成本為700萬元,則它的毛利率=(1000-700)÷1000×100%=30%1.
(三)淨利潤率的計算
淨利率=淨利÷營業收入×100%,其中,淨利=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利潤總額是營業利潤加上營業外收入(例如政府補助、捐贈收入和其他營業外但可以增加利潤的收入)減去營業外支出(例如罰款、災難損失和其他營業外但可以減少利潤的支出)後的餘額。淨利潤率反映企業最終的獲利能力,是企業在考慮所有成本、收入和稅金等因素後賺取淨利潤的能力。例如某閥門公司利潤總額為200萬元,所得稅費用為50萬元,營業收入為1000萬元,它的淨利潤率=(200-50)÷1000×100%=15%1.
二、影響閥門產業獲利能力的因素
(一)原料因素
閥門製造過程需要各種原料,如金屬(鋼、銅、不銹鋼、合金鋼等)、非金屬(橡膠、塑膠)等。其價格波動對閥門產業的獲利能力有重大影響。
價格波動:當金屬價格上漲時,閥門製造商的原料成本增加。舉例來說,若鋼材價格上漲20%,對於一個主要以鋼材為原料的大型閥門生產企業來說,其生產成本將大幅增加。如果企業無法將成本的增加轉嫁到產品價格上(例如由於市場競爭激烈而無法隨意提高價格),那麼利潤空間就會受到擠壓。
品質和選擇:原材料的品質各不相同,公司購買高品質原材料的成本通常更高。未能選擇正確的原料替代品或供應鏈合作夥伴也會增加成本。例如:一些高端閥門需要採用特殊的合金材料來確保高性能,如果企業只能依賴單一高價供應商進行供貨,那麼成本應對就會比較被動,進而影響利潤。
(二) 勞動成本因素
閥門製造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勞動成本的變化對利潤有重要影響。
薪資成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勞動市場逐漸提高基本工資水準。例如,在我國閥門生產集中地區,隨著當地生活水平和勞動力供求關係的逐漸變化,如果閥門生產企業每年給職工增加10%左右的工資,這對企業的人力成本支出是一個較大的負擔,並直接降低了利潤空間。
員工福利與培訓:現今企業越來越注重員工福利與訓練的投入,以提高員工的穩定性與工作效率。然而,這些額外的投入,例如為員工發展商業保險、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課程等,都增加了營運成本。例如某閥門企業一年投入在員工培訓及福利方面的經費約佔總人力成本的15%左右,這可以算作成本費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對盈利能力是有影響的,這一部分營業成本沒有降低,將影響盈利空間1。
(三)市場競爭因素
價格競爭:閥門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可能採取價格戰等競爭策略。例如,在某個區域的水利閥門(閥門)市場,有多家閥門企業在競爭,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為了獲得有限數量的工程項目訂單,就會降低產品的價格。一旦有企業降低價格,其他企業可能被迫跟風低價銷售。使產品價格下降,如果銷售量無法大幅上升或無法有效控製成本,產業整體的利潤水準就會降低。
非價格競爭:企業會透過技術創新、提高產品品質、改善售後服務等非價格競爭方式來獲取競爭優勢,但這可能涉及研發投入、品質管理投入和售後網路建設投入。一個閥門企業如果大力投入技術研發,雖然有可能推出新的產品和優質的閥門,佔領新的市場份額,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但短期來看研發的投入會增加成本,降低利潤率。長期來看若成功拿下市場且利潤增加則會逐步提升整體獲利能力1.
(四)技術創新因素
降低成本:透過技術創新,閥門企業可以採用新的生產流程、設備或管理技術來降低生產成本。例如引進自動化生產設備,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勞動力的使用,降低勞動成本;或利用數位化生產管理技術,優化生產流程,減少原料的浪費,降低原料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成本節省可以直接轉化為利潤率的提高。
增加附加價值:創新使公司能夠開發新產品或改進現有產品的性能。例如,開發一種具有更高密封性、耐用性和精確流量控制特性的新型閥門,這樣的閥門因性能優越可以在市場上賣出更高的價格,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價值,從而擴大了利潤空間。此外,技術創新還可以為企業帶來技術障礙和智慧財產權收益,如申請相關專利可以增加無形資產,還可以透過技術許可等方式獲得額外收益,從而提升盈利能力1。
(五)市場需求因素
需求變化:就閥門的下游應用而言,閥門的需求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宏觀經濟發展程度直接影響各行業對閥門的需求。例如,在經濟成長較好時期,石油、化工、建築等行業的投資成長,對閥門的需求上升,如石油化學工業的新建項目將帶動大量安全閥、流量控制閥等的需求;反之,在經濟放緩時期,例如當全球油價暴跌,石油開採和煉製投資減速時,閥門的需求量就會減少,導致企業銷量減少,影響利潤。
需求結構調整:隨著閥門市場的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的應用,需求結構也在改變。例如,在人們環保意識增強的背景下,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廠等環保工程對特定類型的環保閥門(如耐腐蝕、高性能密封件等)的需求將會增加。如果企業無法適應需求結構的調整,產品結構和市場策略未能進行相應改變,就會喪失市場佔有率和獲利機會。
三、閥門產業成本分析案例
(一)原料成本
鋼鐵材料:假設有一家大型閥門生產企業,主要生產工業用大型閥門。該企業生產某型號閘閥,其主要零件鋼材原料成本約佔閘閥總成本的30%—40%。近年來鋼材價格波動頻繁,上下波動有時可達15%—20%。一旦遇到鋼材價格上漲的時期,例如2017-2018年鋼材價格比較高,企業對於該類型閘閥的鋼材原料的花費就會比平時多出20%左右。但由於從採購到生產需要一定的週期,簽訂的訂單價格無法即時調整,企業只能自行吸收這部分成本,吞噬了相應的利潤空間,導致盈利能力由原來的18%左右下滑到12%—13%左右。
密封材料(橡膠、塑膠):對於一些小型精密閥門來說,密封件的品質至關重要。企業生產小型球閥時,密封材料成本可能佔總成本的10—15%。在這種情況下,更多地使用優質橡膠作為密封材料。由於橡膠價格受國際橡膠市場供需關係的影響很大,有些年份橡膠短缺導致價格上漲50%。這導緻小型球閥的生產成本急劇上升。儘管公司嘗試尋找替代品,但新替代品的開發和測試需要很長的時間,並且可能涉及更換模具等額外成本。因此,在短時期內,生產成本的上升直接壓縮了閥門產品的利潤空間,中小型球閥產品系列企業的利潤由原來的15%左右下滑到5%--8%13。
(二)勞動成本
新進員工招募及培訓費用:在某中型閥門企業,新招募一批無工作經驗的工人來擴大生產規模。新進員工入職後,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進行技術培訓,使其掌握閥門生產流程和製程要求。例如,如果公司預計人員成長率為20%,就會對新員工進行專門的技能培訓,包括內部高階工程師的授課和實務指導。總訓練費用(含材料、設備、訓練師等)分攤到新進員工負責人身上,每人約800—1,000元。假如這家企業每年的總人力成本為500萬元,這種新員工的增加帶來的培訓以及新員工在初期生產力的低下等因素,使人力成本直接增加約20—30萬元,這樣一來,產品的利潤空間就縮小了,如果不能迅速將新員工的效率提升到成熟員工的水平或者訂單不能快速增長消化的全球盈利成本,就會影響整體的新盈利能力。
人力薪資及福利:隨著當地勞動市場競爭的加劇,閥門公司決定增加薪資和福利待遇,以留住熟練員工。將員工平均薪資提高15%,福利(如保險、帶薪休假等)提高20%,人力成本就從過去的約25%上升到總成本的30%-32%,直接導致公司利潤的下滑。在營業收入難以年增的情況下,原有的利潤空間被人力成本部分佔據了較大份額,原先10%左右的淨利潤率可能下滑到7%-8%左右。
(三)銷售成本
行銷活動費用:仍以這家中型閥門企業為例,為了擴大市場份額,該企業決定參加業界的大型展會以及舉辦一些促銷活動。在一次產業展會中,企業投入的展位費、參展費用、人員差旅費共約15—20萬元。加上促銷活動(例如給經銷商折扣、購買產品贈送配件等),估計這部分促銷費用總計約5萬—10萬元。這些行銷活動成本原本希望換來訂單量的增加,但現實中訂單量的增加並沒有達到預期值。如果以總的預期利潤來看,行銷活動消耗掉的這2000—3000萬元,本來可以成為一部分利潤,但是現在卻消耗掉了一部分利潤,這樣,產品的實際利潤率大約降低了5—8%左右。
運輸費用:閥門產品由於重量較大且有些情況下體積也較大運輸費用較高。假設企業產品運輸至主要客戶500—1000公里外的地區採用公路貨運,運輸價格因油價波動影響,車輛營運成本較去年同期上漲10%—15%。運輸成本佔銷售成本的比例從5%至8%上升到7%至10%。在訂單價格不易調整的情況下(受競爭對手報價、客戶採購預算限制等),這部分運輸費用的增加是會擠壓產品的盈利能力的,尤其對於長距離的訂單利潤壓縮更為明顯。
四、閥門產業市場規模與利潤關係
(一)市場規模成長與獲利機會
正面影響:當閥門產業市場規模成長時,企業面臨更多的商機。如果市場規模的擴大是由一些新興領域的需求所驅動(例如大型資料中心冷卻系統中對高技術含量閥門的需求,或新興化學產業對耐特殊環境閥門的需求),企業能夠搶佔新興市場的份額,那麼,可能能夠獲取更高的利潤。例如,市場成長率為15%,而如果企業在新興市場有20%—30%的份額成長,由於新興市場的產品附加價值可能更高,那麼企業的利潤成長率可能會高於15%甚至超過20%。此外,市場規模提高了整體規模效率,例如,透過提高生產量,企業可以降低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例如降低單位產品的折舊成本等),從而提高利潤率。
複雜因素:然而,市場成長並不一定直接導致利潤成長。如果市場成長產生更多競爭對手,或原料資源緊縮導致價格上漲,利潤率可能會受到侵蝕。例如,如果市場成長10%,增加了5-10個新競爭對手,如果伴隨產能擴張所需的緊俏原材料價格上漲5-8%,那麼供應的增加可能對價格造成下行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產品價格降低和原物料成本上升的同時,企業的利潤不一定能隨著市場規模的成長而增加,甚至可能出現減少的情況。
(二)市場飽和,利潤緊縮
過度競爭與低價傾銷:在飽和的市場中,閥門企業往往面臨激烈的競爭。市場飽和以後,訂單數量有限,多家企業為了爭取有限數量的訂單展開競爭。有些公司可能會採用低價傾銷策略,以維持生產營運和員工就業,以期長期生存。例如,在某一區域的建築閥門市場飽和的情況下,一些地方性小閥門廠可能會將價格降至成本價報出,這樣的價格下行壓力導致其他企業也不得不降價以求生存,造成行業的利潤空間大幅度縮水。
成本回收困難:市場亞飽和,設備等固定成本的回收也將變得困難。以某生產高端工業閥門的企業為例,如果市場飽和使得訂單減少,其生產設備投資巨大,但利用率不足,則單位產品所承擔的設備折舊、維修等固定費用的分攤會很高。在成本難以降低和銷售價格被壓縮的雙重壓力下,企業面臨嚴重的利潤緊縮,例如原本能夠實現18%—20%淨利潤率的企業最終可能只能控制在5%—8%左右。
(三)市場區隔差異對利潤的影響
高階閥門市場:在整個閥門產業中,高階閥門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但附加價值利潤率較高。市場主要面向石油、化學、核電等對安全、品質、精準度等要求較高的高端產業。由於對產品性能和可靠性的要求較高,該市場的進入門檻也較高(如技術標準、品質認證等),競爭相對較不激烈。生產高階閥門的企業可以獲得更高的產品附加價值,如果市場需求穩定或穩定上升,產品毛利率可以達到35%—50%,相對於一些通用閥門產品附加價值較低,甚至更高。
低階閥門市場:低階閥門市場規模通常較大,但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多針對一些建築給排水,小型通用工業設施等場景。這個市場上很多公司缺乏創新能力,多以價格競爭為主。因此,雖然市場總量很大,但是單一企業的利潤空間有限。為了獲得成本競爭優勢,企業往往在原料、勞動等成本上不斷壓縮。例如產品的毛利率可能只在10%-15%左右而市場波動(例如建築市場受宏觀經濟和政府投資政策的影響很大)就會對企業利潤產生較大的波動。
五、閥門產業利潤預測模型
(A)基於歷史資料的線性迴歸模型
模型建構原則:首先收集閥門企業或整個產業多年的歷史數據,包括但不限於營業收入、成本(原料成本、人力成本、銷售成本等)、市場規模(銷售量)、價格等數據。假設我們認為利潤(Y)與營業收入(X1)、原物料成本(X2)以及市場規模(X3)等主要因素呈線性關係。則獲利預測模型可以簡單地建構為Y=a+b1*X1+b2*X2+b3*X3+......+ε(其中a為常數項,b1,b2,b3為各自變數對應的係數,ε為隨機誤差項)。例如,透過歷年的資料分析發現,某閥門企業的利潤與營業收入的b1係數約為0.2,與原料成本的b2係數為-0.15,與市場規模(銷售產品數量表示)的b3係數為0.05。假如我們預測下一年該企業的營業收入為1200萬元,下一年的原材料成本為450萬元,市場規模為800萬台,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模型來預測利潤。然而,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範例模型,可能需要納入更多變數來提高準確性。
資料處理要求:資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至關重要。在收集資料時,需要確保資料來源可靠且涵蓋足夠長的時間段,以反映閥門產業的週期性和趨勢性特徵。並且對於異常值(例如某一年由於特殊原因市場突然出現了異常高或非常低的銷售價格)需要進行識別和處理(例如使用加權平均值或對特定不可用的數據點進行四捨五入等),否則異常值可能會嚴重影響模型的準確性。
(二)基於市場需求與競爭的耦合預測模型
考慮因素:此模型重點在於市場需求、市場競爭格局對企業利潤的影響。首先,針對市場需求,分析各種因素對閥門需求變化的影響機制(如宏觀經濟成長帶動工業建設對閥門需求的成長;企業環保設施升級換代帶動對特殊性能閥門的需求),建立市場需求預測方程式(可以是多種因素的複雜函數)。例如,在某一區域市場中,若化學工業投資(G)和建築業成長率(C)對閥門需求有重要影響,則需求方程式可表示為:D=f(G,C)。其次,考慮市場的競爭結構,量化競爭對手的進入或退出、競爭對手的價格競爭行為等對企業市場份額(S)和價格(P)的影響,可以建立中等複雜的博弈模型。可以使用以下公式預測利潤:利潤 = P * S * D - 成本(其中成本代表各種成本,例如基於上面分析的成本結構)。
模型動態調整:模型需要根據市場環境進行動態調整。由於與市場需求(例如,新的宏觀經濟政策、行業新的技術變化等)和競爭格局(例如,新競爭對手的進入、老牌競爭對手的策略變化等)相關的因素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因此定期(例如,每年或每季度)重新評估和重新校準模型中的參數非常重要,以便做出更準確的盈利預測。
(三)基於企業內部效率改善的預測模型
內部效率指標分解:此模型著重於生產營運效率提升對獲利預測的影響,主要從企業內部進行。分解內部效率指標如生產效率PE(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數量)、品質合格率QE(合格產品佔產品總數的比例)、成本控制效率CE(透過成本管理降低成本的速率)等等。假設這些指標和利潤之間存在某種數學關係。例如一個簡單的假設關係:利潤=k1*PE+k2*QE-k3/CE(其中k1,k2,k3是對應得到的係數常數,是透過歷史資料迴歸或實證分析得到的)。如果企業透過技術改進提高了生產效率(例如自動化設備提高了生產效率20%),品質合格率提高了(由90%提高到95%),成本控制加強了(例如成本降低了10%),那麼按照這個模型就可以預測出大概的利潤改善情況。
影響改善潛力的因素:計算公司內部的改進潛力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技術創新是關鍵。如果研發團隊強大,並且持續創新流程和技術,那麼內部改善的潛力就很高。員工素質和管理水準也有很大影響。在有效的管理下,敬業且技術嫻熟的員工更有可能提高效率。例如,如果一家公司引入了持續改進的精益管理理念,並且員工培訓充分,那么生產力和品質的提高將更容易實現,對盈利能力產生更大的積極影響,在此基礎上可以運用預測模型,根據公司的戰略和變革做出更好的利潤預測。